网站颜色:

常德昌民锅厂烤火盆老式烤火炉生铁铸铁锅烧烤炉木炭盆火架取暖炉

  • 产地:中国
  • 颜色分类:直径44CM30元直径48CM昌民火盆40元单六角架子包邮单四角架子包邮直径44CM昌民火盆38元
  • 上市时间:其他
  • 适用人数:5人以上

直径44CM,口径30CM,边宽8CM,升度10CM((咨询特价))

直径48CM,口径33CM,边宽8CM,升度10CM((咨询特价))

提醒亲们,使用时盆内底下垫灰,上面放柴或炭,

量大;支持发物流,

0风险购物,破损我们承担,亲们可以放心购买!

【产品名称】:铸铁锅,生铁锅

【产品材质】:铸铁,生铁

【产品产地】:湖南

该商品材质为铸铁,也就是老人们说的生铁。

材料一般是选用灰口铁熔化后用模型浇铸而成,有锅环厚,传热均匀等特点。

 

  

常德县昌明锅厂








     昌明锅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1905年),是原常德县地方工业中创办最早的企业。它的铁锅早在民国时期就深受用户欢迎,远销到湖北、四川、贵州等省,是当时社会上的名牌产品。解放后的前十年中,由于党的正确领导,该厂不断改革创新,生产规模、产量质量都取得了飞速发展。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虽经受折腾,但后来在党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很快就恢复了气。在文革时期,遭受了很大挫折,不但生产受到干扰,且厂名也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改成了时髦的名称——“红卫锅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恢复原名“常德县昌明锅厂”。当时已有干部职工670余人,厂房面积729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372万。1986年完成总产值530多万,为1952年产值的35倍多,比1980年增加2.3倍,在产品质量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不断创优,1980年获省部优,1982年获部优,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产品先后销到了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扩大了市场,换取了外汇。


    为了溯流求源,我们对昌明锅厂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情况,走访了该厂创始人江绍清的侄女江湘涛(系锅厂退休工人)和解放前两次在该厂帮工的曾玉山(系锅厂退休职工)以及吴金堂(公私合营第一任副经理,后任厂长)、龙遂心等,他们以亲身所历的事实,向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此外,还走访了原昌明锅厂单政的妻子姚成汉老人。就我们所了解的资料,综述于下。
       昌明锅厂1951年公私合营前,经历了三个老板。1905年,牛鼻滩人江绍清联合汉寿沧港刘桂高(诨名桂少爷)在牛鼻滩初建锅厂,名为“合记吉太锅厂”。当时铁锅的模具和铸锅设备,都是由刘桂高从汉寿锅厂运来的。江与刘合办两年,打开了局面,从1907年起,即由江独家经营,改名为“江泰诚锅厂”。这期间生意兴隆,逐渐发富,便在牛鼻滩街上买了十几栋房屋,又在农村买了几十亩田地。
     1924年由于种种原因,江家家产败落。1929年便将锅厂全部财产卖给牛鼻滩人管于煦。
    管于煦自买得锅厂后,因自己不懂业务,不善经营,办厂仅两年便亏了本,一直停办了四年。1936年管家分家时,将锅厂全部财产分给了当时在明德中学任教的儿子管竹,管竹因致力于教育,无心开办,又将锅厂变卖给单政,单因资金不足,尚有房三栋计八间未买(三间宿舍,三间车间,二间伙房),只得每年以280石米的租金租来办厂。单办厂时,将锅厂改名为“昌明锅厂”,意即昌达光明,同时,也含有他大儿子单昌来的“昌”字。单政办厂头一年只开一座铸锅炉,第二年增加到二座,到1947年又新增一座犁头炉,但业务淡时,只开一座铸锅炉,旺季两座炉同开。
     1949年解放初期,昌明锅厂仍由单家私办,1951年改为“公私合营昌明锅厂”,同年八月又改为“国营昌明锅厂”,单任经理。1952年单政去世,由吴金堂任经理,后改任厂长。这就是昌明锅厂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昌明锅厂建厂至1957年上半年,厂址在牛鼻滩,历时五十二个春秋。该厂之所以在牛鼻滩初建,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江绍清是牛鼻滩人,牛鼻滩与汉寿沧港接壤,便于联合刘桂高;二是牛鼻滩地处沅水下游,水运交通方便,上通桃源、湘西一带,下连汉寿、岳阳直入长江;三是牛鼻滩是碧潭乡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密集,且八官障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群众购买力较强,对办厂经商都非常有利。除了上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外,还有一段迷信传说: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曾活动于该镇和附近的大泛洲、小泛洲、流碧潭一带。杨在兵败时,沉兵书、宝于流碧潭,潭深水秀,其水铸锅,质量最佳。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此传说在群众心理上确也占有优势,认为昌明锅胜于汉寿沧港锅,是因为牛鼻滩的水好。

    昌明锅厂在牛鼻滩既然办得很好,后来,为什么又迁厂呢@这是因为1954年常德特大洪灾,八官障一片汪洋,锅厂曾受到威胁,于是1956年决定选地迁厂。河洑镇位于平山脚下沅江北岸,地势较高,离城较近,常德至大庸的公路经过此地,水陆交通都很方便。当时,河洑镇又是常德县的唯一县属镇,县委曾设想在这里建成工业区。农业机械厂、河洑伞厂已在此建成投产,农具、篾缆、服装三个规模较大的手工业合作社也在这里。这就是昌明锅厂迁往河洑镇的原因所在。

    三   

    解放前,昌明锅厂的规模不大。从厂房来说,江家办厂只有300个平方米,管家办厂时间短,没有扩建,单政办厂时,自己修了二栋楼房,包括车间、库房、伙房、宿舍、门市部,整个厂房面积也不过500多个平方(包括租用管家的厂房)。从人员来说,一般是30多人,后来增加了一个犁头车间,最多时也莫过50多人。生产资金,单政办厂开始是(咨询特价)现洋,到1951年公私合营清产核资时达(咨询特价)。年产量,铁锅一般是50000件,犁头20000件。设备极其简陋,只有翻砂、铸锅的炉子两座和一些模具、木风箱等设备,此外就只有工人每人一条扁担、一担托子(运锅用)、一担篓子(挑炭用)、一担撮箕(挑渣用)。

    铸锅生产是高温作业,每年高温季节,都要停产整炉。生产时间,一般是每年过了正月十五开工,五月端午前停产,过了八月十五以后再开炉,到阴历年边又停产。根据年景好坏、业务的淡旺,决定生产规模,淡季开一座炉,旺季两炉同开。生产方式完全是手工操作,手扯风箱,人工压尸硬拼劳力,工艺流程是两班倒、流水作业,即每座炉定员12人,分二个班,每班6个人。看炉,倒铁水各1人,扯风箱4人。开炉后,日夜轮流作业,每天工作12小时,极其辛苦,吃饭都是端在炉边吃的,每半年只有在停炉修理时,才能坐在桌子上吃饭。

    解放前昌明锅厂的人员结构,有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两种。管理人员有管帐先生,负责业务销售,购买原材料;生产工人分师傅、普工、杂工三种,师傅是技工,负责看炉、倒水、整模、车模;普工是扯风箱、抬锅、压锅、挑锅、出渣等;杂工负责起卸货物。很多师傅解放后都成了锅厂的工人,有的成了骨干。如宋诗仪1951年就是昌明锅厂的班长,以后当车间主任。1951年在焦煤炼锅的技术攻关中成了尖兵、能手,这些技术力量,为锅厂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铸业生产离不开燃料和原料。当时铁锅生产的燃料是木炭,原材料是废锅和生铁。木炭绝大部分来源于湘西、桃源一带,少量来源于本县黄土店、港二口。原材料以新锅换废锅,并在外地设点收购。后因木炭资源减少,只得用焦煤代替,几经试验失败。1958年组织人员赴涟源“新大锅厂”实地学习,终于获得成功,从此焦煤代替了木炭。

    民国时期,铸锅、犁头以及所有铸货的计量,都是讲银码的,它的单位是两、钱、分、厘,1952年才改用吨。根据各种锅的规格,规定每口锅的银码。转线锅每口二两一钱;斗槽锅分深、平两种,大斗槽锅深的每口九钱九分,平的每口八钱九分;二槽锅深的七钱二分,平的六钱四分;四槽锅深平每口六钱四分,深大每口五钱五分、深小三每口四钱五分;深牛耳每口三钱八分;深五耳每口三钱四分。按照每口锅的银码数量计算出每口锅的价格,这是当时铁锅计量定价的方法。

    解放前,昌明锅厂在单政办厂期间,很重视质量,规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首先由工人自检自验,不合格的不准入库;人库后由老板抽查,不合格的不出厂。由于老板对质量要求严,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非常认真负责,操作细致,逐口刷洗,用草把擦,清洁铁锅,因此该厂生产的锅,具有光纯度高、色泽滑润(带银白色),不生锈,不脱壳,匀称耐烧,做菜煮饭省柴节时等特点,为争夺市场、提高声誉奠定了基础。单政还规定销出厂的铁锅,在一个月内确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坏损的,实行无偿调换,博得了用户的好评。这就是昌明锅厂解放前在社会上获得名牌的一个绝招。由于昌明锅厂的铁锅质量好,当时铁锅销路很广,本区(县)农村和滨湖一带都用“昌”字锅,还远销到湖北的**、石首、沙市以及四川的秀山、贵州的铜仁等地。他们的销售是三种办法并举:一是后面办厂前面设点,自设门市部;二是发给贩子,由肩挑的锅贩串乡送货上门;三是发给外地锅商,运往外地销售。为扩大业务,有的锅贩子缺本钱,只要找到锅厂的师傅作担保,就可采取将锅赊出,卖后付钱的办法。当时桃江、汉寿一些与厂内师傅有关系的人,经常在锅厂贩锅串乡,多的时候,一天达到50多条扁担,为铁锅生产打开了销路。

    1996年夏,沅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工厂被淹10多天,损失严重。1998年企业实行租赁经营。2003年月,拍卖给民营企业主陈志祥,除生产铁锅外,还从事机械加工。更名为常德昌明铸造有限公司。

 

 

热门设计服务